当前位置: 首页 > 娱乐

为什么有人被“一个胖女孩突然的自我”刺激了?




今年的春节档,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。

当人们对电影的讨论越来越偏离电影本身,这片沸沸扬扬的舆论场,论戏剧性与代入感,都比电影还要强。

音浪最大的,是贾玲的《热辣滚烫》,在夺得票房冠军的同时,却“高处不胜寒”地收获了许多质疑甚至嘲讽的声音。

在春节档即将结束之时,舆论场也渐渐尘埃落定。或许这是最好的时机,去探讨噪声中泄露出的社会心态。


贾玲的“减肥纪录片”,为什么让很多人无所适从?

在电影仍未上映时,片方就因为“减肥”一事引起过不小的风波。为了保留电影悬念及让观众在电影院感受第一手的冲击感,贾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在任何公开媒体上露面。但即便如此,女主角乐莹上场比赛前的镜头却还是被人泄露,引起了小范围传播。


《热辣滚烫》不得不发公告去制止这一行为,这一举动反而让它们冲上了热搜。 不管贾玲在采访中如何强调“这不是一个讲减肥的电影”,简单粗暴的“减肥前后对比”在一众讲“鼓励自爱”的电影营销短视频中还是获得了最高的流量。 毕竟比起女性成长,一个瘦身成功的喜剧女演员显然更吸引眼球。


不可避免地,这给《热辣滚烫》打下了一个先入为主的“减肥”烙印,甚至让它的姿态显得有点拧巴。


不过这都与《热辣滚烫》电影本身的内容无关,充其量是宣发多找了一个能卖座但不太可持续发展的抓手,即便客观来说,在贾玲相关的热搜中,带有“减肥”关键词的比例并不高。或许宣发也没料到,一个宣传点,会衍生出爆炸式的恶评。

在虎扑用户对《热辣滚烫》的的一星运动中,对电影高度统一的差评之下,也有着众口一辞的理由——就是对自己花了票钱,但众筹了一部导演减肥纪录片的不满。贾玲就是减了个肥,就算是一次借以自己身体完成的个人表达,但却要成本高昂、周期漫长的制作团队协力完成,还号召广大观众在阖家团圆的贺岁片时段捧个人场,一言以蔽之,“一个胖女孩的减肥过程,犯得着如此众目睽睽的排场吗?”


对《热辣滚烫》的最火简评:贾玲瘦了100斤的电影


一个预期上的割裂就此产生: 贾玲,作为一个个人性格与荧幕角色高度一致的喜剧演员,很多观众对她的观感还停留在一个能用自嘲,讨好式地给观众招笑的“小胖子”上。 但《热辣滚烫》仿佛一记重拳,让人突然看到“小胖子”突然的自我,曾经作为笑料的肉身,此时变成自我表达的材料,和精神上脱胎换骨的外在显化,一种不把搞笑作为第一使命,将“表达自我”置于“彩衣娱亲”之前的主体性缓缓浮现。

除了这种震撼所带来的错愕,我甚至在部分评论中看出了一丝窥见贾玲主体性后,隐秘曲折的不道德感:之前说你胖,以为你无所谓,没想到还这么多想法呢。



而属于贾玲的作者自觉性,与电影中的具体情节相互对仗和印证: 《热辣滚烫》的主角名叫“乐莹”,连读起来就是“玲”,乐莹敢把自己当叙事的中心了,没瘦的时候也能拍床戏了,瘦下来以后,给不给别人吃苹果都要看心情了,甚至除了练出一身腱子肉的贾玲和当“恶人”的女亲戚,片子里就没别的“养眼美女”了,一些观众潘然醒悟: 糟了,这个电影好像不是为了取悦我而拍的。


贾玲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落差:一个胖乎乎的喜剧女演员,所有人都能心安理得地调侃,但要是这个女的瘦了,甚至看上去揍人很疼,好像就无法从她身上获得“快乐”了。

在这样的落差之下,曾经被所有人喜闻乐见的“胖”,都能被追认成“原罪”。



自我超越后,

自我超越的手段——减肥成了某种“自投罗网”

在贾玲是个“胖女孩”的时候,她喜剧效果的成立,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一种她和观众共谋所达成的“无性化”上。 在一次小品表演中,贾玲自称“女汉子”,与扮演“女神”的瞿颖同台对标,把很多人对“胖女孩”的刻板认知,比如“吃得多”、“淳朴”、“在两性关系上迟钝”等标签自行认领了。


《女神和女汉子》部分台词

这其中幽默效果的产生过程是微妙的,一个胖女孩自行认领对胖女孩的刻板认知,并且用的还是积极、豁达、乐呵、主动的方式,也就解除了观众的道德焦虑,收获了亲切、邻家的观众缘。而与此交换的,是她得以获得了游离在大众对女明星的苛刻凝视之外的豁免权。换句话说,她可以在台上随意表达对帅哥的喜爱而被认为是“高情商”,只因观众默认其不是“择偶范围内的女性”。


但现在,贾玲瘦了,人们开始议论她脸上有多少褶子、穿裙子好不好看、以及最经典的“没有胖的时候可爱了”。“她长得美不美”,成了一条虽迟但到的魔咒。


在贾玲的电影中,“减肥”是过程和手段,减掉的是一种迟钝、麻痹、没有知觉的生活惯性,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达成“自我超越”。但在舆论场中,对女明星进行外貌审判一向被看作一种正当的“消费权利”,对贾玲“转型”不适应的观众,自然会用这最趁手的话语权对其“反水”。在大量“瘦下来也没多好看”的嘲讽中可以看出,贾玲的瘦身被视为一种出走于大众审美体系的喜剧演员,最终回归于“凝视”中的“自投罗网”。

这种作者表达与舆论反应上的“错位”和电影主旨背道而驰,甚至产生了一丝黑色幽默。在片尾彩蛋中,贾玲穿着白色长裙站在海边,在海风的吹拂下对着镜头释然一笑,这个镜头是体现乐莹心境转变的写意式表达,但却因为有了“女人味儿写真”的感觉,而在部分观众眼中,却成了一个让大家评评“美不美”的邀请信号。



从贾玲到底自不自恋的讨论中,

对“自恋”隐秘的界限认定

在观察《热辣滚烫》的相关舆论的过程中,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。一些女性观众对贾玲的转变同样抱有复杂的感受,只不过她们不会用审判身体来抒发不满,而是会觉得贾玲太“自恋”了。


如果说,关于“贾玲美丑”的批评,指向了她的演员身份,那关于“贾玲自恋”的批评,则对准了她的导演身份。


不过,当贾玲作为导演显得“自恋”,这“自恋”的标准究竟是什么?

假如“自恋”是来源于贾玲自导自编自演的选择,那伍迪艾伦一定比她更“自恋”;假如“自恋”是因为贾玲把个人生活体验带到了电影中,那作者型的导演都得中枪,从费里尼到洪常秀,此般导演数不胜数。

对创作者而言,从自己的生命经验中汲取灵感,本就是一件正常且合理的事情。 当我们对某个作品心生“自恋”的批评,一般都是因为作品过度私人化、不照顾观众,光顾着自我表达而贬损了其本身的质量。贾玲作为喜剧演员出身的导演,从导演风格而言,她大概属于最不“自恋”的那一派。

《你好,李焕英》作为她的处女作,完全以叙事为主,导演手法朴实无华,仿佛她畏手畏脚,生怕说多错多。《热辣滚烫》里,贾玲勇敢了一些,也在电影中试着使用不太常规的长镜头,但从喜剧桥段铺陈到整体的电影节奏,她还是按商业电影标准来执行的,完成度也还算高。

而最近,以“大女主”为题材的影视剧迎来了井喷期,很多在剧情上更大杀四方的“美强惨”女性角色并没有被诟病为“自恋”,所以这份暧昧不清的、被统称为“自恋”的不适感,除了贾玲在角色中极高浓度的自我暴露之外,也许还有一个原因:贾玲以及《热辣滚烫》中的乐莹,看上去“既普通,又自恋”。


当年,杨笠因“普信男”的段子红遍网络,在一众调侃之中,大家却忽略了”普通又自信”本身其实是一种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品质。对“普信”的调侃会引起众多女性的共情,一方面是因为“普信”的男性给女性带来了困扰,另一方面,也折射出了在性别视角下,女性因更常经受对自身能力的打压,而对“自信”的前提,有着更高的自我要求。


或许这就是为什么,传统意义上的“大女主爽文”中,里面的女性角色大多是“美强惨”。只有当一名女主角拥有碾压他人的智慧或力量,用最显化的方式达到成功和复仇,大部分女性观众才能顺理成章地代入其中,享受精神按摩。


比如此前大火的复仇剧《黑暗荣耀》

究其内核,《热辣滚烫》拿的是“大女主”的剧本,但它本身却带有对刻板印象中“大女主叙事”的反叛。从开头到结尾,小人物乐莹虽取得了对自我的认可,但却从来没有取得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认可。毕竟她没有事业,没有赢过对手,没有翻身变成“大美女”,甚至还不想复仇,一切都是淡淡的,让追逐“爽感”的人觉得自己只是在观摩“大姐减肥”。

《百元之恋》没有给女主角的“颓丧”任何前史交代,用这片空白去指涉日本低迷的大环境。《热辣滚烫》也选择了前史留白,但对其动机做了本土化改编。全片对乐莹选择“家里蹲”的解释只有一句“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受到伤害”,在我看来,这其实是一句讨好型人格女孩对自己的诘问。

模糊化乐莹为何成为“肥宅”的困境,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能代入自我,《热辣滚烫》中的乐莹拥有能理解她的父母,却依然选择退缩,是更贴合现实普通人状况的、不带道德批判的中立设定。


不过,相信“只有强者才配自信”的观众在看到这一幕时,反而因此无法代入了。一个不知为何“自暴自弃”的主角在他们眼中显得既悬浮,又令人生厌。自然,由乐莹表达出的“输了也是赢”,也流露出一股“普通且自信”的味道——在别人眼里你都没赢呢,凭什么你能觉得自己赢了?


重点不在于一直打,而在于根本没打赢

若“自爱”必须有条件,便很难允许自己“普信”,也难以代入他人的“普信”。当看见一个“大女主”没有事业、没有财富,甚至没有来自异性的爱之时,平日里对自我的否定,自然会延展成对贾玲的否定:如果你什么都没有,就不应该觉得自己很不错。

于是,群体潜意识中的慕强心理,将贾玲和乐莹的“自爱”,统一投射成“自恋”。人们产生“她们不配”的情绪,或许恰恰是由于在当下的现实中,我们太难允许自己无条件地自爱——但这正是《热辣滚烫》中,乐莹所想要对抗的心魔



芭比和肯,量身订造两种乐园

同档期上映的《飞驰人生2》与《热辣滚烫》,形成了一个颇为巧合的对照关系。

单纯从电影的题材和立意上来讲,很难说《热辣滚烫》和《飞驰人生2》没有撞车。一个讲落魄“宅女”下定决心打拳击,一个讲落魄赛车手下定决心重返赛场。虽说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,类型也不一样,但两部电影的主角都逃避过、忍让过、被欺压过。

甚至,两部电影中有着逻辑相似的写意镜头:《热辣滚烫》中的乐莹登上拳击台前,在镜中和过去的自己对视;《飞驰人生2》中的张弛驱车冲向终点时,也在“马里奥赛车历史残影”里与过去的自己对视。电影中的主角,无论是否赢了比赛,至少都“赢了过去的自己”。


理论上而言,能被《飞驰人生2》安慰到的人,也能在《热辣滚烫》中寻得一丝共鸣,反之亦然。但在不同的群体中,二者的口碑却极为割裂。

在虎扑,对比《热辣滚烫》的一星潮,同期上映的《飞驰人生2》口碑极佳,评分直冲一位。


能获得高分也有其合理之处,毕竟《飞驰人生2》是韩寒所有作品中进步最大、最符合商业标准的电影。 不过,在虎扑评论区的一片好评中,也出现了不少与电影质量无关的赞叹。


在《飞驰人生2》中,除了电影开篇一闪而过的驾校女学员之外,不再有另一位有台词的女性角色。

一方面,这是对赛车行业性别比悬殊的现实折射,另一方面,这或许是韩寒在《四海》的“厌女”舆论后有意做出的选择,毕竟电影里没有女性,就不会再因为将女性形象刻画得悬浮、刻板而被批评。从电影的角度而言,的确无可指责,甚至因为创作者有意识的扬长避短,让《飞驰人生2》的主要角色都较为立体,也不存在“道德瑕疵”。韩寒就像《芭比》中的肯,选择骑着自己的马(赛车)宣告独立,组建一个男士优先的主题公园。

在这样的对照下,《热辣滚烫》,也同样也成了春节场的“芭比限定”。即便《热辣滚烫》从未想过要主动放弃男性观众群体,雷佳音所饰演的拳击教练昊坤同样想要追梦,在生存压力之下他被迫放弃梦想的设定也并非单纯作为“笑点”存在,反而折射出了普通人面对现实的无奈。假如将性转版的贝克德尔测试套用在《热辣滚烫》中,你会发现《热辣滚烫》与那些女性角色只为“爱”存在的大男主电影,有着本质上的区别。


没想到有一天贝克德尔测试也能用在男角色身上

但即便如此,在《热辣滚烫》的评论中,仍然有大量观众认为它是在刻意“挑起两性对立”。


从《红毯先生》撤档事件,再到薛之谦屏摄《飞驰人生2》掀起的巨大风波,都侧面证明了春节档是中国电影消费属性最浓的档期。当观众只为消费而非艺术而走进影院,电影讲了什么,变得越来越不重要,会引起更多讨论的,是电影呈现出来的情绪和价值符号。在看电影时,观众越来越善于从中看到自己,也越来越容易产生对立情绪。



豆瓣VS虎扑

但在贾玲的《热辣滚烫》之前,从未有过由女导演执导的“大女主”电影在春节档上映,在我看来,它和《飞驰人生2》一样,有作为春节档商业片的限制,且都是给当代年轻人在假期走进电影院放放松的“按摩椅”,谈不上有太高的艺术价值。但不能忽视也不可否认的是,春节档已经变成了一场用消费行为投票意识形态的全民嘉年华,很多女孩在支持《热辣滚烫》时,为的是“给女性主义视角商业片投票”。

或许《热辣滚烫》最大的意义,就是它在春节档出现这件事本身。



//作者:李多宝

//编辑:caicai

//设计:冬甩、咸

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武汉城市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转发到:
拓展阅读
  • 今年国产剧终于迎来了逆转,首先是央视金融谍战剧《追风者》一马当先,收视率创近几年来谍战剧的新高,热度更是一路飙升,成为当下最热的黑马谍战剧;其次是湖南卫青春谍战剧《群星闪耀时》讨论度非凡;而如今三大卫视联播的《哈尔滨一九四四》势头正猛。曾几[全文]
    2024-04-25 02:06
  • 时光如梭,岁月如歌,曾经那个以一身绝技征服银幕的成龙大哥,如今已步入人生的七旬之年。在这个充满温馨与感动的日子里,他为心爱的妻子庆生,两人身着情侣装,共同举着庆祝生日的蛋糕,两人的幸福感溢出屏幕。那画面虽美,却难掩成龙大哥的老态龙钟。真的,[全文]
    2024-04-24 02:06
  • 今晚19:30,由乔杉、杨子姗领衔主演,刘佳、唐鉴军、于洋特别主演,张瑞涵、韩云云、冯满、刘秋实、贾金金等主演的时代创业喜剧《乘风踏浪》将在东方卫视播出。剧集讲述了以彭锦西(乔杉 饰)和罗虹(杨子姗 饰)夫妇为代表的兴城泳装人乘着改革东风成[全文]
    2024-03-30 02:06
  • 文娱商业观察文/德黑兰春来潮涌,万物竞发,其中当然也包括剧集市场。3月25日,2024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高调开幕,新丽传媒、正午阳光、完美世界、华策影视、西嘻影业、留白影视等行业老头部以及有爆款加身的新势力汇聚一堂,释出参展项目约500部,[全文]
    2024-03-27 02:05
  • 汤普森又干了。先说明,此汤普森非彼汤普森,是传说中的八贤王TT。这哥们真是死性不改,最近又被曝出在与卡戴珊交往期间出轨美女私教,并让人家怀孕。私教呢把孩子生了下来,可TT去年9月份到今年的2月份就断了她们母子俩的抚养费,合计约6万美元。再值[全文]
    2024-03-25 02:03
  • 正如爱奇艺此前的爆款漫改剧、少年冒险故事一样,《烈焰》根本上还是把握住了年轻观众需求与审美的“对味儿”,在能打动年轻人的表达、能吸引年轻人的趣味、能惊艳年轻人的感官体验上全面渗透,即便是高难度的创作类型,也同样能持续成功落地,创造惊喜。作者[全文]
    2024-03-22 02:07
阿里云服务器
腾讯云秒杀
Copyright 2003-2024 by 武汉城市网 wh.hzzixu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